2011年7月3日 星期日

以刺槍術論國軍反思

轉載自巴哈姆特:請按我

我雖然沒練過刺槍術(也快練到了...),但是刺槍術所強調的東西,跟練劍道時所要求的東西一致,就是「氣,刃,體一致」




-------------------------------------------------------------------------------------------------------------
前言:

    數月前,美國陸軍取消了於新兵訓練中的刺槍術訓練,並以格鬥術代替之,原因是基於現代戰爭中,需要刺槍術的次數已幾乎蕩然無存,甚至在近代戰爭中,靠刺槍術鬥拚的事蹟也屈指可數,然而,一支以陸地作戰為主的部隊,取消了自單兵熱兵器問世便存在的刺槍術,是否適宜,確實值得探討。

而下文便是將世界之近代刺槍術及白刃戰史作整理,並且用以反思國軍現代刺槍術之合宜。

刺槍術和刺刀的源起:
    刺槍術係建立在單兵熱兵器(火繩槍)出現後的時代,並成為了全世界擁有單兵熱兵器的基本戰技,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火繩槍儘管擁有單兵火力的極致,能夠坐享超過長弓、十字弓的穿透力及殺傷力,但極度不利於重複射擊,且可靠度不佳,只要泡水或受潮便無法使用,成為一根單純的長棍。

基於此,步兵將自己手中的射擊武器來轉作為肉搏武器則是很重要的課題,而幸運的是,人類文明數千年來使用長槍冷兵器的歷史,已經流傳了頗多的教範套路,因此這些教範也加以修改之後,作為在刺槍術的使用上,並使火槍能夠變成單純的長槍來運用,以增強步兵在失去射擊能力以及衝鋒時的能力。

最早的火槍是沒有裝備刺刀的,而是一種單純的支援火力,但隨著火槍的普及,直至17世紀中期的「投石黨亂」中於法國小鎮Bayonn一役緣起,當時將彈藥打光的農民突發奇想,將矛頭塞入槍口中,這才有最早步槍上刺刀的應用。

古典時代的刺刀最起初是直接裝置在槍口上,使得射擊與肉搏必須完全分開,使用上有所不便,直到後來法國人又發明了套筒式刺刀,以一套筒裝置在槍管上,但刺刀自一旁延伸而出,使得射擊與肉搏的功能不相干擾,而這也成為了日後刺刀裝備的基礎概念。

而刺刀的造型,則是從最早的矛型,演進至單錐型、劍型、刀型,最後至多功能型,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每一種構型刺刀都有它自己的設計目的,譬如矛型就是延續自冷兵器時代的產物,單錐型則是強調突刺,劍型與刀型則是在兼具刺/砍或攜帶性之中做取捨,至於現今作為主流的多功能刺刀則是在刺刀上添加了求生刀以及戰鬥刀的色彩。

不過不管是哪一種刺刀,它們絕對會有一種功能,那就是殺死敵人,透過自己可以辦得到的方法,而這些方法,則要靠步兵自己去發揮,而對於刺槍術,下一個章節則是要來介紹世界各國幾種具有特色的刺槍術。


三種國家軍隊的刺槍術特色:

日軍刺槍術:
  最初日軍在接受西化時,學習的肉搏方式為法式刺槍術,而在1887年舊日本軍則廢除了法式刺槍術,並日本國傳統槍術轉變作為日後日軍刺槍術的依據,銃劍術。

日軍刺槍術的武術色彩強烈,並強調刺槍對抗刺槍的攻擊/防衛性,同時,他們也在這一方面做的相當優秀,同時也重視敵人拚死一搏的可能性,畢竟即使人體的心臟在被破壞後,還是有短時間內反擊的能力,也因此日軍刺槍術除了有刺中目標後格擋的套路之外,亦有被刺中後反刺的套路,這點在他國的刺槍術較少見到(除了中華民國軍的刺槍術,畢竟師承日本白團)。

然而也因為濃厚的武術氣息,使它與其他刺槍術的格擋動作較不相同,日軍刺槍術似乎沒有提到使用槍身去硬擋劈砍,而是使用槍頭將對方的武器撥開後,再行突刺。

同時,對於扭打混戰,日軍刺槍術是沒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解套方式的,日軍刺槍術的套路裡並沒有托擊的招式,而是完全建立在以距離取得優勢的肉搏中,而不做扭打的動作,這種情況其實很容易被瞭解,日本傳統槍術由於是針對冷兵器時代的,而古代作戰在維持一定的陣線之下,自然就不能太能接受有這種混戰的情況,而是越整齊越好。

私估計,日軍刺槍術在陷入扭打時,應該是盡量拉開距離,並再使用刺刀拼鬥之,而同時以舊日本軍配備的三八式步槍和其三式刺刀足有1.68公尺,可以完全發揮距離優勢。

於突刺時,日軍刺槍術強調的是「氣、刀、體一致」,以體育科學來看,就是所謂結合吐氣、快速肌肉釋放的爆發力,而儘管運用的是全身的力量,但是日式突刺並不強調以誇張前探的身體動作將刺槍送出,而是仍然站穩原地的方式,儘管這樣侷限了刺槍的攻擊距離(然而日軍的長步槍還是很有優勢),但也比較容易進行下一次的攻擊,並減少曝露於危險的時間。

而日軍刺槍術於近代的實際應用,則是在對中國侵略戰爭中大放異彩,華中戰區是二次大戰中仍有一定比率的白刃戰的戰區,因為此時面對的中國軍隊,屬於尚未完全工業化的軍隊,在中國軍隊火器無法大量配發的情況下,就有一種大刀隊的特別編制,以彌補火器的不足。

以刺槍術對抗大刀法,基本上是具有其劣勢的,畢竟抗戰大刀是一種專職的肉搏武器,而步槍上刺刀不過是兼職用的,這點從某次國府29軍大刀隊夜襲日軍便可以看出來,大刀隊500名僅剩20餘存活,但同時日軍卻是從原本的2000名中折損1500名,基本上在突擊時,日軍不可能沒有反應,因此研判仍有很大一部分的日軍是醒著並且透過任何方式還擊。

然而,基本上在缺乏大刀隊的情況下,國府軍單以劈刺法與日軍刺槍術對抗,並無資料有其顯著優勢,因此日軍刺槍術在對於持以步槍純肉搏的環境下,並無缺陷再探討到訓練方面,在單人訓練的方面上,日軍刺槍術的訓練方面多是以熟悉動作,並且刺向空氣(自己想像出來的敵人)為主,藉此來使士兵熟悉動作,並透過做動作時的吼聲,強化其決心。

而至於在對練時,則是兩人為一組,使士兵習慣面對對手的感覺以及其距離感,訓練中先以覆膠頭竹槍代替實槍,第一是防止練習時實槍損壞,第二是增加士兵的安全性,而在這個階段,也是教習的開始,懂得教習精隨並懂得活用的士兵,方能在戰場上取得優勢。

基於上述之講述,故歸納出:
●具有傳統武術對戰之色彩
●考量到對戰時,提升士兵最高的穩定度。
●考量到對戰時,對手可能被刺中未死,或者是自身奮死一搏的可能性
●考量於對抗傳統冷兵器時威力不足,但在刺槍的對抗上沒有其劣勢


美國陸軍刺槍術:
  美國陸軍手冊 FM 3-25中的刺刀突擊課程中提到,刺刀訓練包含幾項要點:
1.      增進刺槍術之攻擊能力
2.      增進體能以及士兵侵略性
3.      增強士兵協調性、侵略性、速度、精確性
4.      提供士兵接近真實的肉搏戰情況
5.      考驗士兵在真實作戰中所需要的耐力以及決心
6.      提供給小隊長領導的機會,展現士兵的領導才能以及控制力

美軍刺槍術不管在1943年的(FM23-25)或是2002年(FM3-25)的教範中(筆者只有看過這兩本,請見諒),至少都提到了提升士兵對於的決心和勇氣等,不過這些共通點也是全世界刺槍術訓練所有的,並不是特殊之處。

美軍刺槍術依據槍型和刺刀長,不論是握法或者是刺法已有很大的改變,從以前持用春田步槍這種傳統槍枝的握法,演進到使用M16槍型的握法,甚至是變體的手槍握法,都足現美軍刺槍術的與時俱進。

先以FM23-25配發的年代來說,M1905刺刀有40公分長,而M1刺刀則有25公分),而春田或格蘭德步槍也有超過100公分的長度,加裝上刺刀後就有約合125至140公分的長度,是適合用來進行長距離突刺的,同時利用美國人手腳長的優勢,便能夠達到遠距離肉搏的能力。

在FM23-25的圖示中,突刺有分兩種,一種是長刺另一種則是短刺,長刺是先藉由屈膝呈預備姿勢,後一次屈膝並頂腳將全身力量爆發,以刺刀瞄準喉嚨或要害部位後往上頂出,而短刺則是較為平刺的瞄準,然而不論哪一種,美式的突刺都有彎下腰的情形,猜測是要躲開對手在平行時的突刺或其他攻擊手段。

而在突刺法中,也相當強調回防的速度,絕不能有任何的猶豫,然而,這種突刺法要快速回防幾近不可能,也因此這種方法在面對自己失手、對手閃避的情況下,風險便大幅提高,也有一說是二戰日軍在面對英、澳、美三軍的刺槍術評價時,美軍獲得了最差的評價,很有可能就是來自這種回防時間長的突刺方法。

然而美軍比日軍刺槍術強調了托擊的動作,在雙方扭打混戰時,距離沒有拉開的情況下,突刺是派不上用場的,因此劈砍和托擊就變成了合宜的作法,然而劈砍有時因為槍身太長,刃面反而沒辦法對敵人造成有效傷害,因此更加快速的托擊便成了最適合的手段。

在兩把槍碰觸時,一個出奇不意的上托擊再配合直托擊往往能夠造成對手暈眩,並且倒地,而美軍也想出了一個很直覺性的連續打法,使用上托擊打擊對手後,直托擊造成更嚴重的傷害,如果缺乏效果或沒有擊中,就馬上使用劈砍的方式殺傷對手,此時劈砍的區塊大約會在鎖骨至頸部的位置,絕對能造成失能效果。

隨著時代演進,到了換發m16的現代,FM3-25也依照時代需求和槍枝的不同而有了修改,FM3-25放棄了以全身動作來換取突刺距離的作法,並採用比較穩固的方式,運用爆發力將刺刀突刺出去,這使得原先的突刺手段的硬直時間減少,至於其他的攻擊套路大抵相同。

除了類似傳統槍枝的槍托根握持法外,亦有開槍手(註)握持手槍握把的變體握持法,而這兩種握持法面對的時機較為不同,但並不互相衝突。

註:開槍手即是扣扳機的一手

握持手槍握把的握法,主因是依據開槍手能夠在不用變化握持位置的情況下能馬上進入肉搏狀態,相較於傳統的槍托根握持法,手槍握把握持法享有了更高的反應速度,儘管在刺刀對抗刺刀的格鬥之中,這種握持法可能缺乏優勢,但他確實是一種可行的辦法。

而到了訓練方面時,美軍的刺槍術訓練擁有一個固定的刺刀場,會要求學員走完這整路,並且運用刺刀去捅這些固定靶,有些是暴露在原地讓士兵突刺的,有些則是中間做了一隻橡膠槍,必須要格擋開後攻擊,甚至是模擬殺死戰壕裡的敵軍,透過這種情境式的訓練,士兵更能了解在戰場上的感覺。

對練的方式,美軍上的是橡膠假刺刀,以增加學員的安全性,並透過這種真人對練的方式,熟悉教範上所教的技巧。

基於以上論述,故歸納出:
●美軍訓練與時俱進的速度
●具有利用步槍做扭打混戰的考量
●具有托擊的特色
●推估在40年代的刺刀對刺刀的對抗上,可能較差


英軍刺槍術
  會將這英國的刺槍術提出,是因為這個國家軍隊採用了犢牛式步槍,在刺槍術的搏鬥上,犢牛式步槍無疑是最缺乏優勢的形式,相較於所有傳統構型的步槍,他的槍身長最短,槍管(含刺刀)所觸及的距離也最短,但這並非代表這種步槍不能使用刺槍術,反而在重視刺刀戰的英軍中,刺槍術訓練仍然是英軍的重要課題,同時英軍也是二戰後中有發揮刺槍術最多的軍隊。

第一次是1982年的福克蘭戰爭中,英軍蘇格蘭衛隊對阿根廷軍的廢屋山陣地發起刺刀衝鋒,並且成功奪下據點,火器堂記載是在衝鋒中折損英軍29名,消滅阿軍50名,但是在英文文獻中,卻找不到確實的數據,不過可以想像的是既然兩方都是正規軍,那出現這種傷亡比也不意外。

第二次則是於2004年的伊拉克戰爭中的巴斯拉,英軍被100多名叛亂份子所包圍並釘死,為了突破窘境,英軍指揮官下令刺刀衝鋒,最後以消滅35名叛亂份子,而本身傷者3人者突圍成功收場。

儘管這兩次的刺刀衝鋒所持用的步槍都不同,一者是傳統構型且較長的FAL步槍,一者則是犢牛構型且較短的L85步槍,但其所發揮的精神和效果是一樣的,前者是衝鋒佔領陣地而後者則是突圍。

不過不得不注意的是雙方的素質,同樣是英軍的敵人,阿根廷軍就是受過完整訓練的正規軍,但在伊拉克面對的卻是素質差的叛亂份子(可能中間有包含前伊拉克軍,但仍是參差不齊),也因此在收效上也有所差異,然而不論如何,刺槍術的價值可說是被英軍給完全體現了,對他們而言,刺槍術仍是一個必備而實用的技能。

在訓練上,由於犢牛式無法像傳統步槍樣達到如此長的觸及距離,並且難以利用槓桿的方式,使出有效的垂直托擊或水平托擊(如果硬要使出的話還是可以達成,但是極為不便),也因此英軍需要另一種方式來操刺槍,除了原本的握手槍握把之外,亦有手扶槍托底部的握法,這種握法並非偶然出現,而是為了加長突刺距離以及力道所做的,早在19世紀的教範就有出現過。
這種奇特的握法,在現代握持L85的英軍手上又出現了,並且與手握手槍握把的握法共存,英軍並沒有硬性規定要用哪一種與敵接戰。

同時,英軍的訓練並沒有真人刺槍對練,主因也是L85這種步槍上刺刀後,實在很難拚的贏其他上刺刀的步槍,同時持法也無法發揮在肉搏的優勢,不過,他們在訓練時,教官會在一旁以情境式的吼叫,要學員摧毀眼前的假人靶,並且要求學員吼出,以增加自己的決心。

基於以上論述,故歸納出:
●英軍依據犢牛式步槍,仍然開發出對應的刺槍術
●訓練具有情境式特色
●英軍為近代刺槍術實證最多的國家,並證明刺槍術仍然有用
●與其他持有傳統步槍的軍隊比拚起來,英軍可能占劣勢。


近代刺刀衝鋒成功的例子:

一、韓戰
  1951年2月7日,美國陸軍第27團對北韓軍發動刺刀衝鋒,並成功奪下北韓軍的機槍陣地,損傷不詳。

二、福克蘭戰爭
  1982年6月13至14日,英軍蘇格蘭衛隊對阿根廷軍的廢屋山陣地發起刺刀衝鋒,並且成功奪下據點,死傷不詳(火器堂記載為折損29名英軍,50名阿根廷軍)。

三、伊拉克戰爭
  2004年5月18日,英軍對叛亂份子發起刺刀衝鋒以突圍,最後消滅35名叛亂份子(含射殺)而傷3名英軍的情況下突圍成功收場。

其他不成功者諸如日軍對美軍發動的刺刀衝鋒,或蘇軍對德軍發起的無數次刺刀衝鋒,皆以失敗收場。

反思國軍刺槍術:
  國軍刺槍術是由日本白團所教授的日軍刺槍術為根本,並且融合美式刺槍術而成,頗具有融合的特色,你可以在國軍刺槍術中看見濃厚的日式影子,但卻和日軍刺槍術不盡相同。

與日軍刺槍術一樣,國軍刺槍術也強調「氣、刀、體一致」的概念,同時在訓練以及操練上,也與日軍相似,當然托擊是美軍刺槍術的特色,但大抵上仍是以日軍刺槍術為主體。

在訓練上,國軍刺槍術也是與日軍相當類似的,一開始是讓士兵對空練習,後來才是穿著日式的護具,手持覆膠木槍來練習交習,以培養士兵距離感以及面對對手的感覺。

然而,正當這一切都讓人感到很正常時,卻有一點是國軍刺槍術一直沒有被人提及的,就是時勢姓,美軍會依照槍型來做改變,英軍也會依照構型的改變而做改變,日軍或許仍是以傳統的刺槍術為主,但由於89步槍本質是長的突擊步槍,因此還好,但當國軍逐漸以T91取代T65,教範卻仍停留在以前57步槍那套,實乃不得不警覺。

為何我會說教範仍停留在57那套,因為手握槍托根的形式,除了是模擬傳統步槍的握法外,也是57步槍的唯一握法,這種形式沿用到T65步槍上時尚可被接受,因為槍托仍有一定的弧度,略符合人體工學,但當到了使用T91時,卻仍在用同樣的教範,但顯然的T91的槍托根,是一根鋼管,與57步槍和T65的弧度有顯著不同,而這也增加了持用者的困難。

儘管手持槍托根在做格擋、突刺、交習時會顯得順手,但在激戰中,士兵勢必仍要將開火手自握把移至槍托根,反應速度自然不如直接握持手槍握把,而在戰場上,反應速度占了絕大的要素。

檢視為何國軍刺槍術不符合時代
  在日漸走向高科技的戰爭中,白刃戰不再像以往那樣頻繁,但作為步兵肉搏技能的一環,刺槍術仍然是步兵必修的技能之一,然而,隨著時代變遷,步兵的技能也必須變遷。

足見世界各國先進步兵除了裝備的更新之外,戰技也有所更新,諸如新的射擊法,新的進階射擊技巧、近距離射擊技巧等,甚至還有退役美國海軍陸戰隊認可的民間軍事公司所提供的快速換彈匣術,都呈現出了國外在對於專業素養的認可以及其資料經驗蒐集的更新快速上。

但國外除了對於射擊技巧是更新快速以外,其他的觀念也是,包括了戰場救護以及肉搏技巧等,刺槍術自然也包括在其中,但我們也不禁要檢視,為何教範喜歡跟著美軍走的國軍,卻沒有跟上美軍日益更新中的教範,甚至在美軍更改教範後反過來指責美軍的教範是錯誤的。

一隻長年征戰的軍隊,對於戰爭的變化以及觀念的更新,是永遠快過於一隻完全不作戰的軍隊的,當然,依照地區不同也必須有不同的做法,然而當敵人在改變、科技在改變、觀念在改變的情況下,拿半個世紀以前的經驗作為基礎,顯然就是落伍並且錯誤的。

以另一國來舉例,以色列,這也是我國喜歡參照的對象,強敵環伺,敵眾我寡,以色列之所以能夠存活下來,除了有強大的精神戰力外,也有靈活的適應性,能夠依照現有資源達到最大效率,並且懂得接受新觀念,足見以色列國防軍的強大以及以色列國存活至今的根本。

而現在,就來重新檢視一下,為何國軍刺槍術不符合時宜。

一、國軍刺槍術是國軍正規軍唯一的作戰手段,僅適用於衝鋒,而不是突發應變。

  刺槍術固然為肉搏戰鬥的重要一環,但並非全部,國軍所習的刺槍術適宜的時機是在正面拼鬥時,意即彈盡援絕時與敵人拚個死活,在單純與敵人拚刺刀的場合上,國軍的步槍相較於解放軍的步槍是有優勢的,同時依照國軍的刺槍術應該也會占上優勢。

然而,當步兵今天遇到的情況是突發狀況,譬如敵人僅離你有半步的距離,但武器卻突然故障,那依照國軍所教的刺槍術,勢必是沒辦法應付的,因為當國軍刺槍術還要去握槍托根時,在這麼短的距離以內,所耗掉的時間以及所能發的力,已經不足於直接手握握把而突刺了。

二、為何正面突擊不再可行。

  國軍對於刺槍術最大的謬誤在於,刺槍術被視為彈盡援絕後的唯一作戰手段,這點或許在半個世紀以前,自動武器尚未如此普及的時候是正確的,但是今日士兵的標準配備是突擊步槍,一個班大抵上也會有兩支班用機槍,刺刀衝鋒下場往往都是凶多吉少。

我們反觀前文所提的三個刺刀衝鋒成功案例,其實這些刺刀衝鋒的成功,都是事出有因。
第一件是韓戰,韓戰時,北韓軍的自動武器配給率不高,儘管美軍衝鋒奪下了機槍陣地,但機槍畢竟只有一挺,其餘的士兵仍是以老式的拴式步槍為主,而或許在美軍素質較高的情況下,使美軍衝鋒成功,同時,沒人知道多少敵人是死在刺刀下,或者是迫近後的射擊。

第二件是福克蘭戰爭,福克蘭戰爭時的自動武器配給率已經增加許多,但此時雙方的武器仍然是自動步槍為主(FAL),但畢竟自動步槍在速射方面仍無突擊步槍般優秀,同時英軍成功奪下阿軍陣地的其中原因也包含素質,跟上面一樣,個別死於刺刀和槍下的數據不明。

第三件是在伊拉克的巴斯拉,在這個地方,英軍面對的是一群素質低落的叛亂份子,或許這其中有前伊拉克軍,但依然無法與英軍相較,當時英軍選擇了以刺刀衝鋒來突破重圍,最後消滅35名敵軍,但是確實死於刺刀下的依然未明。

所以我們可以歸納出,要贏得刺刀衝鋒,素質占了關鍵的因素,同時敵人的以及場合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也因此我們不得不反思,國軍刺槍術到底應用在的是什麼樣的場合?什麼樣的時機?假使說我們以解放軍作為敵人,那我們就不能忽視掉解放軍近年來提升的素質,而以樂觀地來說,要是兩軍素質相同,我軍是否能以刺刀衝鋒取得勝利,仰或只是徒然犧牲?

既然針對敵人衝鋒的下場很慘,那麼刺槍術到底還有什麼作用?難道刺槍術真的是被淘汰的技巧嗎?我的答案;非也。

三、刺槍術應該使用的場合

  上面針對刺槍術有這麼長的貶責,不代表筆者是反對刺槍術存在的,而是認為刺槍術的使用時機不應該只是拚死一搏,而是以「輔助步槍射擊為主,肉搏為輔」。

這其實跟國軍所想的是不同的概念,國軍的射擊和肉搏是完全分開的,當然,在能夠射擊的時候就射,在不能夠射擊的時候就肉搏是正確的,然而這並沒有考量到不能夠射擊的時候是有很多種的,彈盡援絕只是其中一種。

你在戰鬥中遇到不能射擊的問題可能如下:
1.      槍械故障

你在戰鬥中遇到一開始不能射擊但是可以透過射擊解決的可能如下:
2.      敵人出現在你槍械的迴旋半徑內,使你無法將槍口對準敵人開火
3.      敵人嘗試搶奪武器
4.      敵人在你槍械的迴旋半徑內,並使用肉搏武器攻擊你


第一點、槍械故障:
  這應該是戰場上最會遇到的原因,以通常的邏輯概念來看,槍械故障當然是要快點找個地方掩護,並且使槍械恢復正常運作,以利下一次的射擊,但不容許這麼做的情況依然存在,譬如敵人就距離你於可觸及的距離,那麼你撤退,對方勢必會追上來,而在後方隊友可能無法及時把他幹掉的情況下,你就必須擊倒他。

這種十萬火急的時機,士兵將不會有足夠的時間去握槍托根,而是要馬上利用有限的空間發揮最大的力量,透過手握手槍握把並利用槍口捅敵人的咽喉處,將能夠有效擊退敵人,並使後方的隊友解決敵人,以爭取到自己修復槍枝的時間和生命。


第二點、敵人出現在自己槍的迴旋半徑內,使自己無法開火:
  這類的原因應該比較少,因為有許多種方法可以避免這種情況發生,但是如果你手持的步槍太長,例如M16這種標準尺寸的突擊步槍,那還是有可能在轉角的地方撞見敵人,而敵人的身體格擋到你使你無法開火。

在這種情況下,多數人會選擇往後退以爭取開火時機,然而當對方的武器比你的短時就反而變成劣勢,因此利用手中現有的方法解決劣勢又是最佳方式了,利用準星座去敲擊對方臉部,是一個優秀的替代方案,儘管與刺槍術相去甚遠,但是是可行的。

不過最簡單的方法還是把距離拉開然後開槍,此時,反應和速度決定生死。


第三點、敵人嘗試搶奪武器:
  這恐怕是最容易解決的一環,搶奪武器的第一點就是要讓武器無法對準自己,但是手指永遠動得比人快,唯一決定的就是反應,如果你能在他嘗試偏向武器時後退的比他快,那你就能很自然地以槍口對準他,射殺他。

而如果他是從一旁跳出,並嘗試搶奪武器,那垂直托擊便是可行的,透過敲擊下巴或者是軀幹,藉以使敵人失能,再加以射殺,前提是他沒有穩定你的武器的話。


第四點、敵人在你槍械的迴旋半徑內,並使用肉搏武器攻擊你
  以步槍格擋肉搏武器也是必備的一門,不論科技多先進,低科技的武器永遠會成為士兵的攻擊手段,這包括敵人可能使用工兵鏟或其他冷兵器對你攻擊,或許針對戰鬥刀,步槍是比較難去格擋的,但對於砍刀或工兵鏟,就顯得容易格擋了。

不過其訣竅依然是透過沒有手持的槍面去格擋(一般來說是步槍的頂部),並且拉開距離或捅刺,再行射擊。

以上所上述的四點,全部都是刺槍術的適用時機,而很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刺槍術是用以恢復士兵的射擊能力之用,並非用以主要攻擊手段,或許有人會覺得說,裡面有些東西已經超出了刺槍術的範圍,但這卻又是最令人值得擔心的,國軍的刺槍術如果不負責應付這些突發情況,而卻沒有其他方法彌補,那確實是危機。


國軍中少有的正確觀念
  在總結之前,筆者也不得不反過來稱讚國軍對於刺槍術仍有正確觀念的,那就是在訓練的部分,刺槍術訓練可以達到強身健體之效,並且提升士氣,這點全世界的刺刀訓練皆然。

國軍中少有的正確觀念中的錯誤
  而又倘若在訓練時,單純僅強調整齊劃一,而不給予士兵刺擊、敲打實物的機會,也僅僅是空談而已,因為上戰場所面對的緊張感,將遠超過任何空想訓練所能給予的,如果不能仿效歐美的方式訓練刺槍術,國軍刺槍術派上用場的可能性實在令人存疑。

結論:
  基於上述的比較,我們大抵可以了解,現代刺槍術的存在並非適用於決戰,儘管英軍證明了刺刀衝鋒仍是有用的,但他們面對的情況與國軍相去甚遠,靠刺刀衝鋒能夠打贏的敵人,往往都是素質和組織力較低的敵人,如果今天遇到旗鼓噹的敵人或者是素質更高的,難保二戰時日軍對美軍發起的刺刀衝鋒的慘劇不會重演,吾人不可不自覺。

而筆者也做了一些條列,列舉出刺槍術應該有的心態以及姿勢。
1.      刺槍術是一種輔助完成射擊和保命的戰技,不是武術格鬥。
2.      容許手握握把的方式與握槍托根同時存在,畢竟各有目的。
3.      使用刺槍術的時機,絕大多數不應該是只有上刺刀時。

刺槍術不該只是一種武術,也不該去炫耀正統刺槍術產生的威力,如果不能正視刺槍術為士兵帶來的真正效益,那勢必會有所偏頗,並且造成軍隊的人員消耗以及打擊人員士氣。

以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